撻著成長引擎 從拋棄盲目追逐虛榮指標開始

Karl .startup
3 min readOct 24, 2019

--

業務拓展需要追求增長,在增長過程中為了管理增長而需要訂立增長目標,可是目標訂立需要精心思考,於策略上對本業有利才能有幫助,錯誤的增長目標很多時都只是虛榮指標,不單止於事無補,更會危害公司及團隊。

近十年從社交媒體興起,有很多公司設立FB 專頁及IG 帳戶,漸漸有公司學習去經營專頁及廣告,很多企業主及營銷經理都追逐like 數,扮高深一點就也看互動數,即如評論數或分享數,這些數字是客觀沒有問題。但企業主需要了解數字背後的意義,能否為公司達至目標。

買賣公司: 網站流量、 專頁like 數 VS 交易額、交易次數、轉換率
社交媒體:下載量、註冊用戶數 VS 用戶停留時間、發文量
生意轉介組織: 會員人數 VS 生意轉介中位數 、平均數

那看似是常識的東西為何會令企業主或團體領導盲目追求虛榮指標呢?我相信主要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錯誤的轉化期望

領導層當然不會不知道營業數字的重要,但仍然堅持追求虛榮指標是因為期望完成一個虛榮目標後會帶來實質想要的東西。 如專頁粉絲數達到十萬就會有更多生意、下載量有 50萬因為大數法則 (law of average)就自然會把app 做起來 ; 但結果都乏善足陳,因為虛榮數跟實質數字的轉化過程關係沒有搞清,所以未能有效管理。例如,粉絲數增加,有沒有查出每增加一個粉絲可以轉化多少生意,粉絲是不是目標用戶,轉化的行為是什麼呢?下載了的用戶有沒有啟動呢?啟動後有沒有按設計的路程去前進呢?甚至更應該問,虛榮指標跟實際指標有沒有關係 ?

KPI 實驗的惰性

虛榮指標(如apps 下載量)其實是一個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 ,但若然追到某個程度 /milestone 後都沒有什麼了不起,那作領導時就要考慮轉用其他KPI 作為組織的管理指標,帶領團隊去追逐。 除非因為一套KPI 而恆常有效地運作達到組織的核心目的,否則領導需要有做檢討及做實驗的覺悟,試驗出那一些指標對組織或公司有幫助。

虛榮指標本身都不是容易達到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及努力,因此會容易產生自己感動自己的情況,然後又由於因為的確透過努力後達到客觀的數字目標,所以會容易拼死抓著既有成果而忘卻真真正正要去追求的東西。甚或至完成後發出「我們終於做到了這個那個 成果了 」的呼喊,但當激情過後就來到現實的問題來到:生意呢?活躍用戶呢?留存率呢?回頭光顧率呢?這一切牽扯到實質組織的存亡。

斷捨離 先要承認問題存在 才能解決問題

領袖一旦發現自己追求了虛榮指標,未必不可以挽救。再次思考自己組織的目的,從目的起逆向做出可以量度的行為及相應的指標,找出管理及改善各種行為的措施方能對症下藥。

--

--

Karl .startup

An entrepreneur, love tech, Product Manager, Launch Academy/ Appworks / HKSTP alumni、Cofounder of anonymous social app; 連續創業蟻民,熱愛創新科技 ; 現為網上匿名社交軟件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