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別再迫瘋自己 從這 5 個覺悟讓自己心理健康一點吧

Karl .startup
6 min readApr 29, 2020

--

他永不言敗; 他朝 8 晚10一星期工作六天; 他擁抱新科技緊貼時代脈膊學習新事物,每週睇一本書每年看 52本書; 他每早上5時起床工作; 他有偉大前膽性夢想要改變世界; 每當他達到一個目標後會定一個更遠大的目標;他有堅定的執行力不被困難所停滯。。。

所以,他成功創造出千億營收的公司了。這個論調基本上是媒體甚至業界一直造出的邏輯,嘗試解釋事情發生成這個結果完全是因為以上所提的原因。
然後,你未達到這樣的成就,哦~~~因為以上checkbox 你全部沒有達成,怪不得。風投、媒體或者身邊朋友說了以上其實也不要緊,但你的內心在每一天用這樣的一個標準鞭策自己,然後經過多月甚至多年的努力也沒有什麼成績,然後就心理影響生理捱出個病來了。

心理的壓力源自於對事情的不掌握以及期望與現實不乎,創業人的情況更甚是因為在他們面前的是失敗了的現實生活,同儕家人投資人期望以及所謂創業英雄的模範。經過好幾年之後我歸納出以下幾個覺悟可以令您心理多少平衡一點:

一)認知別人的努力也要認知別人的「符碌」

曾經有兩次聽到本地成功企業家(我簡單定義為做出能養活100人以上公司的生意)在私人場合提到「其實我真係好好彩(幸運的意思)架咋,做多次都唔知得唔得」「有太多人將幸運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讓人學不懂謙卑」私人場合聽到那種語重心長的分享,他們好想讓你去聽聽他的心聲,讓你知道他在談的不是「hea」 你或者扮謙「好彩啫 」那種,是很想你去真心了解到一件事,不是聽他分享一下講座就能像數學一樣 1+1 就計得到 2 了。

將成功的運氣說成自己7 分的努力可以建立形象,讓人獲得信任,在商業及資本社會無擬是無可厚非,因為要賺取更大既機會及資本去完成更大的事業。但去到一個程度有很多人都相信甚至自己都相信那是真的大部分自己努力就真的會令人對人生學不會謙卑感恩。

但作為所謂「未成功」之人士如若沒有覺悟,很容易會跌入自責的深淵:
一方面當自己做不到時以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犧牲 /不夠膽色」(例如要多努力才是夠努力呢?做足 7x 24 ?)一個人會有「學夠了」/「努力夠了」的一天嗎? 所謂學海無涯 ,其實細心想是永不能說一句「做夠 /學夠」了的 。當你做了很多事情又同時在其他生命範疇中不能再作出犧牲了,那一個時刻就是「夠了」。

人要面樹要皮,人也總是基於不同商業考慮不能跟「創業分享會」會眾或記者分享實情,如自己家裡很有錢輸了還可回Ibank /Int Consultancy /上市公司老家當總經理; 說自己放棄百萬年薪但太太也是百萬年薪; 早期投資的數百萬是親人(什麼表哥舅父姑姐)

二)「成功」了的大咖踏上某一步或重要一步時曾使出了暗黑技

你知道嗎? Steve Jobs 和斯蒂夫合作初期,一個盈利1000美元的案子被喬布斯篡改成了700美元。五五分賬下,喬布斯分到了650美元,而他的合作夥伴只分到了350美元。喬布斯為了300美元就欺騙創業夥伴;
Mark Zukerberg 創辦FB 是偷 Winklevoss 兩兄弟的概念,當時對方是邀請他成為CTO,他答應後自己做了出來而當然沒有跟他們合作; 而臉書共同創辦人 Moskovitz 也在後來募資時也被騙大幅稀釋股權;
將家傳戶曉的麥當快餐規模化的大功臣 Ray Kroc 也因財失義將麥當奴創辦人踢出局搶去整間公司。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古今中外在膜拜金錢底下祟拜成功企業家多少都曾使用暗黑手法,由於百姓一般都會專注在「成功」本身,所以這些所謂黑歷史也少被注視,但認知其存在對於你會較易了解平衡自己心理,了解到不是所有犧牲你都能付出。

三)幸運可以慢慢累積 也可以有你的參與

從先付出後回報 到不求回報,對人好一點,寬容一點,記著身邊人的需要,如果是做生意的朋友,想想如何幫襯他們或介紹生意;久而久之一來對人好自己會寬心點,另外別人也會有一日有機會想起你。另一方面,也可以參考一下暢銷書《成功因子》所提的幾個配方: 擴大化機會(試新事物/識新朋友等); 順著本性做決定; 自我提醒衰運惡運有日會完; 放長雙眼看遠點等等 消極都要說一句,「黑仔」都一樣要活下去,抽到一手爛牌都可以想想怎樣玩下去。說不定連開廿鋪大會開一鋪細吧。

四)名人語錄是媒體用來吸睛而非人生說明書

我知,馬雲說了很多什麼; Elon Musk ,Steve Jobs 又說了什麼什麼,彷如跟著做人生就對了,就可以做到一樣的結果。說句實話說是一句普通的話語在他們口中都可以變成語錄,有時明顯就是因為他出了名後說了才變得有份量,說到底就是大家膜拜金錢的副產品: 有錢有say,人微言輕講野就冇人聽。

我建議每次在媒體看到語錄時大家都在心中念一句「Survivor bias 」(生存者偏差),根據wikipedia 即是一種邏輯謬誤,選擇偏差的一種。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造成錯誤的結論。簡單說例如有10個成功人士原來都有早上8時前睇書的習慣,於是我認為早上8時前睇書就會成功,但原來有早上8時前睇書習慣的有1000人,即是99% 有同樣習慣的人都沒有成功。常常看語錄甚或quote 語錄的人要三思哦。這原不是我想出來的,當你Google 一下這個關鍵字就有很多提出來研究的相關文章。

五)做人其實不一定需要「成功」

為何要被世人成功所定義限制自己?為何要成為別人看為成功的人?做起一間massive exit 或者IPO 的公司是成功,但做到一間養活幾個人甚至只養活自己的微企也是很有尊嚴的事情吧。人生本來說是探索未知的旅程,在行程中雖然會有明確的目的地,但旅程本身佔人生的年日更大部分吧,在進行的過程中認識到的人,努力過的嘗試,混過的地方也是今日的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再膜拜金錢為定義「成功」的方式,其實與所有人一樣,人類的社交地位沒有你想像中重要,不再做追求在同儕中作出比較而脫穎而出的人,那麼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成功,活得更自由自在。

結語

媒體了解讀者心理對於資本社會所謂 top 1%富人的羨慕的心理需求而追逐故事,在故事中往往要將正常人打造成英雄及模範,販賣一些令讀者覺得有所得著的成功秘方也是正常不過。
本文提議認知別人的幸運不是要漠視別人的努力,簡單輕賤地推說「符碌既啫」,而是要因為知命從而對生命未知謙卑; 了解別人有用到暗黑技也不是要因專注別人某些污點而為自己找藉口,而是要持平去了解世情發生的原由,C朗尼馬世界級球星成千上萬鏡頭拍著都會拉衫踢腳犯規,沒有人看著的企業家也一樣只是凡人,玩遊戲都會取巧犯規。也不是叫你鄙視別人談成功之道,而是要消化所謂成功之道名人語錄是特定條件及背景下的情景才發生,避開Survivor bias 去看世界。在玩爛牌時也投入參與盡力製造幸運因子,知命了解自己人生的destiny 不一定是要追求那種「成功」。如此,心理或者能夠平衡健康一點。

喜歡繼續看記得follow 我及分享轉發文章哦。

我是Karl,是個連續創業「暫時未成功」者,熱愛創新科技但不會Coding的偽科技人,喜歡創新創業,產品設計,數位行銷,業務開發,現時全時間經營匿名交友軟件,如閣下想到有startup,募資,做產品或行銷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研究交流。

--

--

Karl .startup

An entrepreneur, love tech, Product Manager, Launch Academy/ Appworks / HKSTP alumni、Cofounder of anonymous social app; 連續創業蟻民,熱愛創新科技 ; 現為網上匿名社交軟件創辦人